荆门人文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739|回复: 2

八百年楚国兴亡史(下)秦楚争霸

[复制链接]

885

主题

1665

帖子

7120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7120
发表于 2022-9-7 10:39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2-9-7 16:17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八百年楚国兴亡史(下)秦楚争霸
25.楚郏敖熊员(前544541年)
    楚郏敖在位时,身在令尹的叔叔熊围专权跋扈,胡作非为。前541年,楚郏敖患病,熊围趁探病之机,杀死了侄子,夺取了王位。
26.楚灵王熊围(前540529年)
    楚灵王做令尹时,就喜欢肆意妄为,现在做了国君,更是无所顾忌。前538年,楚灵王召集诸侯讨伐吴国,攻占了朱方,诛杀了庆封(齐国曾经的权臣,失败后投靠了吴国),而后,顺便灭亡了赖国。前535年,楚灵王建造了奢华的章华台,以作娱乐之用。前534年,楚灵王趁陈国内乱,出兵占领了陈国。前531年,楚灵王诱杀蔡国国君后,再次出兵占领了蔡国。
    楚灵王的无道统治引发了大臣和宗室的不满,前529年,当楚灵王在乾谿游玩不返时,国都发生了政变,王子熊比杀掉了太子熊禄,自立为王。已经失去民心的楚灵王无所归,最终被大臣申亥收留,死在了申亥的家里。
但是,熊比当国君并没有多长时间,另一个王子熊去疾就杀了熊比,夺取了王位。
01.jpg

27.楚平王熊去疾(前528516年)
    楚平王即位后,自知得位不正,担心国人和诸侯叛之,于是主动向百姓施惠,复立陈国和蔡国的国君,以得国人和诸侯的欢心。
     楚平王是一个好色之徒,他派大臣费无忌到秦国迎娶太子妃,费无忌为了邀宠,便夸赞秦国女子之美,提议平王纳秦国女子为妃。楚平王听从了费无忌的建议,重新为太子熊建迎娶妃子。
害怕被太子熊建报复的费无忌无想尽一切办法陷害太子及其僚属,楚平王听信谗言,太子被迫逃往宋国,其僚属伍奢也被冤杀,秦国女子所生的熊珍随后被立为太子,费无忌最终得偿所愿。然而,费无忌没有料到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逃亡到了吴国,伍子胥才能出众,一直在等待时机复仇。前516年,楚平王去世,太子熊珍即位。
02.jpg

28.楚昭王熊珍(前515489年)
    楚昭王即位时,年龄尚幼,大权为宗室保持着,宗室为了得到国人的欢心,杀死了费无忌这个自作聪明的奸臣。此时,吴国与楚国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,前506年,吴王阖闾在伍子胥、孙武等人的辅佐下,多次击败楚军后,进入郢都,楚昭王和宗室狼狈逃亡,辗转各地。一年后,在申包胥的努力之下,秦国发兵帮助楚国,击退了吴国,楚昭王得以返回郢都,重建社稷。
    楚昭王知耻后勇,励精图治,相继灭掉了唐国、顿国和胡国。或许是天助楚国,前495年,吴王阖闾受伤而死,吴国对楚国的攻势停止,楚国得到了喘息之机。
    前489年,楚昭王在讨伐陈国的途中病死,其子熊章即位。
03.jpg

29.楚惠王熊章(前488432年)
     楚惠王在位前期,内有白公熊胜(前太子熊建的儿子)谋乱,外有强大的吴国(吴王夫差争霸),楚国内乱的局势并不安稳。前481年,宗室平定了篡位的白公熊胜后,楚惠王积极对外扩张,先后灭掉了陈国(前481年)、蔡国(前447年)、杞国(前445年),这时,楚国的盟友越王勾践灭掉了吴王夫差,楚国趁机向东扩张,把疆土扩张到了泗水一带。
     前432年,楚惠王去世,太子熊中即位。
04.jpg

30.楚简王熊中(前431408年)
     楚简王在位时期,历史正好处在春秋向战国转变的时代,强大的晋国正在走向分裂,诸侯间的战争更加激烈。前431年,楚简王灭亡了莒国,把疆土扩张到山东南部。
     前408年,楚简王去世,太子熊当即位。
05.jpg


31.楚声王熊当(前407402年)
     楚声王在位仅六年,就被盗贼杀死了,太子熊疑即位。
32.楚悼王熊疑(前401—381年)
    楚悼王在位前期,三晋(韩、赵、魏)的实力在诸侯中首屈一指,他们时常进攻楚国,屡败楚军。前386年,为魏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吴起被迫投奔楚国,楚悼王当即重用吴起进行变法,楚国的局势于是得到扭转。但是,吴国变法也得罪了宗室们的利益,前381年,楚悼王去世,吴起被宗室们攻击,他逃到了楚悼王停尸的地方,宗室们纷纷攻击吴起,吴起中箭而死,楚悼王的尸体也中了许多箭。
    楚悼王的儿子熊臧即位后,诛杀了那些射击楚悼王的宗室们,同时也车裂了吴起的尸体,废除了吴起的新法,楚国
由此错过了一个改变自己的历史机遇。
06.jpg

33,楚肃王熊臧(前380370年)
    楚肃王在位时期,与诸侯们进行着争霸的战争,最终没有取得优势。前307年,楚肃王去世,由于灭有子嗣,弟弟熊良夫继承了王位。
34,楚宣王熊良夫(前369340年)
    在楚宣王的治理下,楚国的国力蒸蒸日上,逐渐扭转了楚肃王在位时的局面。前340年,楚宣王去世,太子熊商即位。
35,楚威王熊商(前339329年)
楚威王即位后,继续实行父亲的政策,使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。楚威王在前333年北伐齐国,大败齐军,进围徐州,楚
国的势力由此扩张到江淮地区。前329年,楚威王去世,楚怀王熊槐即位。
  • 07.jpg

36,楚怀王熊槐(前328299年)
    楚怀王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庞大遗产,他继续开疆拓土,在前306年灭亡了越国,因此在诸侯中声名赫赫。此时的秦国已经崛起,楚国与秦国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。前318年,六国合纵攻打秦国之时,楚怀王正是合纵长。
为了削弱楚国的国力,秦惠文王任用张仪,施展了一次又一次的阴谋。前313年,张仪许诺楚怀王若能与齐国断交,秦国就献出方圆六百里的商于之地,楚怀王信以为真,果然与齐国断交,然而,秦国最终也没有献出商于之地。楚怀王大怒,在前312年发兵攻打秦国,两军在丹阳大战,结果,楚军损失了八万大军,还丢掉了汉中的城池。楚怀王并不甘心失败,再次动用国内全部兵力袭击秦国,不料,楚军在蓝田再次大败,韩国和魏国随后趁机进攻楚国,楚怀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,不得不结束了与秦国的战争。
     楚怀王是一个贪图眼前利益的君王,他在前311年与秦国和好,两年后,楚怀王又与齐国结盟。前305年,楚怀王再次背叛齐国,与秦国结盟。楚怀王的反复无常惹怒了所有诸侯,此后,楚国不断被诸侯们进攻,楚军接连战败,损兵折将,国力渐衰。
     前299年,秦昭襄王欺骗楚怀王前往武关结盟,楚怀王不吃教训,再一次轻信了秦国,不出所料,楚怀王在武关被秦军扣留。楚国大臣得知消息后,果断拥立太子熊横即位,以拒绝秦昭襄王的威胁。三年后,楚怀王客死秦国,随着他的去世,楚国也由盛转衰。
08.jpg

37,楚顷襄王熊横(前298263年)
     楚顷襄王即位后,自知敌不过秦国,不得不与秦国讲和。前281年,楚顷襄王背叛秦国,与山东诸侯结盟,这引发了秦国的连年征讨。前280年,楚军大败,楚顷襄王被迫割让出上庸、汉北地给秦国。前278年,秦将白起攻占郢都,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陵墓,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陈县。前277年,秦国秦国又攻下了楚国的巫郡、黔中郡。前272年,楚顷襄王被迫再次与秦国讲和,让太子熊元到秦国做人质,两国间的战争方才结束。
前263年,楚顷襄王得病,太子熊元逃回楚国,当年秋天,楚顷襄王去世,太子熊元即位。
09.jpg

38,楚考烈王熊元(前262238年)
    楚考烈王即位后,以春申君黄歇为令尹。在春申君的辅佐下,楚国的国力最终有所恢复,前256年,楚考烈王出兵灭亡了鲁国;前241年,楚国与山东诸侯合纵讨伐秦国,同年,楚考烈王迁都寿春。
     前238年,楚考烈王去世,太子熊悍即位。
010.jpg

39,楚幽王熊悍(前237——228年)
     楚幽王即位后,兴国有功的春申君被李园谋杀,李园从此把持了朝政,然而,李园奸诈无能,楚国的国力因此再次衰弱。前228年,楚幽王去世,弟弟熊犹即位。
40,楚哀王熊犹(前22812283月)
     楚哀王在位仅三个月,就被哥哥熊负刍的党羽谋杀,熊负刍于是夺取了王位。
41,楚王熊负刍(前227223年)
熊负刍在位时,正是秦始皇扫平天下的关键时期。前223年,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,大败楚军,攻占寿春,俘虏熊负刍。
    当然,倔强的楚国人是不会服输的,就在寿春被攻占的当年,宗室昌平君被大将项燕拥为楚王,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。不久,楚军再次大败,昌平君和项燕双双战死,楚国彻底宣告灭亡。
011.jpg

    前209年,秦始皇死后,陈胜和吴广领导的起义影响了全国,项燕的儿子项梁和孙子项羽趁机起兵,他们拥立熊心为楚王,尊其为楚怀王,聚集各方实力,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。前206年,项羽进入咸阳,杀死秦王子婴,为楚国报了亡国之仇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885

主题

1665

帖子

7120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7120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9-7 16:37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
秦朝末年,大泽乡起义后,天下英雄纷纷反秦。楚将项燕之子

项梁

召集众人起事,立楚怀王的孙子

熊心

为王,得到了楚国贵族的响应。这时,楚国贵族们说了一句话:“

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!

这八个字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三国著名的史学家

韦昭

对这八个字的解读是:“

三户,楚三大姓屈景昭也。

”也就是说,这里的“三户”并不是指三家人,而是指

屈景昭

三大氏族。


众所周知,楚王一脉是

芈姓熊氏

,屈景昭三族同样出自芈姓,只是在漫长的贵族生涯中,屈景昭三族早已和楚国交融在一起,不可分割。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屈景昭三族和楚国灭亡的关系。

一、帝高阳之苗裔兮

在“战国七雄”中,“楚”的历史是最悠久的,但它最早并不叫“楚国”,而是叫“楚族”。根据《史记·楚世家》记载:

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,高阳者,黄帝之孙。

即,楚族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

颛顼。

屈原在《离骚》的第一句写道“

帝高阳之苗裔兮……

”,同样是在表达他是

颛顼

的后裔。因

颛顼

的封地在高阳(河南开封杞县境内),因此后人称之为高阳氏。


商朝末年,楚族的首领

鬻熊

审时度势,率领部族投奔周文王,后来帮助武王伐纣,成为周朝开国功臣。到了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时期,正式封鬻熊的曾孙

熊绎

于楚地,成为诸侯国。此时,楚国才正式形成。

从楚国的建立,到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,楚国前后国祚长达800年。

楚国建立之初,居于丹阳,当时不过是弹丸之地,但楚人勤劳,筚路蓝缕开启了创业之路,到了西周中期,楚国已经是南方的大国。


楚国的第17位君主

楚武王

熊通

)是一位锋芒毕露的君主,他在位50年,奉行铁腕政策,楚国在江汉平原的敌人被他横扫一空,楚武王的强大,甚至引起了周天子的忌惮,在历史上,楚武王被称为“春秋三小霸”之一。史书记载,楚武王有两个儿子,长子

熊赀

继承王位

也就是后来的楚文王,次子

熊瑕

被楚武王封于屈邑,

从此,熊瑕这一脉,就以邑为氏,改为屈氏。这就是楚国屈氏的来历。


说完屈氏,接下来说一下景、昭两氏。

楚武王之后,其子

楚文王

、其孙

楚成王

都是雄主,楚国在他们在位期间不断扩张。不过,后来楚成王在“城濮之战”中败给了晋国,但楚人坚韧,很快又恢复国力。

楚成王的孙子

楚庄王

(熊旅)是一代狂人,公元前606年,楚庄王带兵北上,大军如犁庭扫穴,直逼周天子所在都城洛邑城下,向周天子示威,周天子大惊,连忙派使者带着礼品去“慰劳”楚庄王,希望他退兵。楚庄王狂妄不已,他向周天子询问九鼎(象征天子权力)的大小、重量,然后飘然退兵,留下一身冷汗的周天子在风中颤抖。后来楚庄王大败晋国、威震八方,确立了他“春秋五霸”的历史地位。


楚国称霸多年,到了楚康王时期,楚国发生内乱,国力大减,直到楚国第26位君主

楚平王(熊弃疾)

时期,楚国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,楚国国力才渐渐恢复,但楚平王重用佞臣,做了一件错事,那就是诛杀

伍奢

全家,导致伍奢之子

伍子胥

逃往吴国,后来伍子胥在吴王阖闾的支持下,带兵灭楚,挖开楚平王的坟墓,鞭尸三百,导致楚国差点灭国。


楚平王儿子众多,他的长子名叫

子申

(字子西),能力出众,遗憾是庶出,不能继承大统,后来伍子胥灭楚,子申率领楚军击败吴军,迎回弟弟

楚昭王

,光复楚国。

因楚平王谥号景平王,子申这一支就以父亲的谥号“景”为氏,这就是景氏一族的来历。

楚昭王在庶兄

子申

的帮助下复国之后,他的庶子

子良

被封为坪夜君,子良则

以楚昭王的谥号“昭”为氏,从此诞生昭氏。


也就是说,屈氏一族诞生于春秋早期,而景昭两氏则诞生于春秋末期。屈氏以“邑”为氏,而景、昭则以“谥”为氏。

楚昭王死后,楚惠王、楚威王重新成为霸主。楚威王死后,他的儿子楚怀王被张仪骗到秦国,客死咸阳,楚国从此迅速衰微。接下来经过楚顷襄王、楚考烈王、楚幽王都未能重振楚国。公元223年,秦王嬴政派王翦统兵60万伐楚,楚将项燕拼死抵挡了一年多,因楚国人心不齐,内部矛盾尖锐,最终兵败,项燕被杀,楚国灭亡。


其实,在楚国灭亡的过程中,屈景昭三族并非无动于衷,但在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面前,他们选择顾小家而弃大家,最终导致楚国一败涂地。因此,楚国的灭亡,屈景昭三族也有一定责任。

二、兄弟阋于墙

楚国是一个非常“传统”的诸侯国,受周王室的影响,几乎每一代楚王都有分封自己的弟弟和儿子,因此,楚国诞生的氏族远不止屈景昭三家。例如,斗、伍、蓝、麻、钟、苗、左、卓、成等100多个氏族,皆是楚国芈姓后裔。


换句话说,楚王所在的熊氏一族,和上述100多个氏族,都是芈姓子孙,而楚国历来比较注重门阀贵族,因此,上述这些家族都在楚国得以立足。

以屈氏为例,楚国出现的名人有屈宜臼、屈原、屈盖、屈署等名臣。

大浪淘沙,楚国芈姓后裔众多,除了皇室以外,为何屈景昭三家最后脱颖而出呢?这是有历史原因的。

西周早期,楚国日渐崛起,当时楚王比较注重斗、屈、成、蒍四大家族,楚国前31位令尹,除了熊氏的王子和王弟外,几乎全部由上述四家大族的成员担任。例如,屈氏的屈建就曾担任楚国的令尹,而蔿敖(孙叔敖)也曾担任楚国的令尹。


四大家族同处高位,难免相互斗争,公元前605年,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为了巩固权力,灭掉了斗氏和成氏,从此,楚国开始重用蒍氏和屈氏。但蒍氏日益壮大,楚灵王十分忌惮,公元前543年,楚灵王杀掉了大司马蒍掩(孙叔敖的侄孙),重创蒍氏一族,从此蒍氏开始没落。

原先的四大家族,斗氏、成氏和蒍氏灭亡,屈氏一家独大,楚王为了制衡屈氏,重新扶持了新贵薳氏。但薳氏根基不稳,在和屈氏斗争的过程中,很快便没落下来,屈氏虽然历史悠久,但也元气大伤。到了春秋末期,景氏和昭氏崛起,屈氏一族已经不能一家独大。

屈景昭三家,在这时开始并称,成为楚国实力最大的三大氏族。

楚怀王初年,景氏和昭氏势大,楚怀王比较倚重屈氏,希望屈氏能够压制景、昭二氏。当时,秦、楚、齐三大强国并立,楚、齐两国联合伐秦,秦相张仪以“割让秦国六百里”为筹码,换取楚怀王和齐国决裂,楚怀王中计后,发现秦国骗了自己,于是带领他的亲信屈氏一族攻打秦国。在丹阳一战中,楚国兵败,屈氏一族损失大半,从此没有实力单独挑战景、昭二族。而屈原,就生活在这个时代。


公元前299年,秦国一口气攻下楚国八座城池,楚怀王在张仪的诱骗下,打算去武关和秦昭襄王会盟,当时

屈原


昭睢

极力劝阻,楚怀王不听,结果被秦国扣留,劫往咸阳,以至于客死咸阳。后来,楚怀王之子

楚顷襄王

几乎放弃了屈氏,屈氏本身势力受损,如今又不受重用,整体上和景昭二族已经不能并驾齐驱。

从古老的屈族,到斗、成、蒍、薳,再到后来的景、昭二族,楚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贵族势力,这些贵族们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,不断勾心斗角,即使到了楚国后期,屈景昭三族并立,他们还是争斗不止。

所以,800年楚国江山,看似幅员辽阔,其实是名副其实的“内斗国”。

三、僵化的分封制

楚国的历史,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大周朝。当时,周天子是天下共主,秦、晋、楚、齐等国都是周天子的分封国,但周天子把土地都分给了诸侯国,他直属的土地和人口就很少。所以,真要需要打仗的时候,周天子需要振臂一挥,让诸侯国出兵出粮,为天子效力。


同样,楚国是一个诸侯国,但每一代楚王都会把楚国的土地分一部分给自己的功臣或宗亲。当楚国需要打仗的时候,楚王也需要屈景昭等大族出兵出粮,否则以楚王的直属的兵力,冲锋陷阵压根不够。

所以说,周天子实行的是“一级分封制”,而楚国实行的是“二级分封制”。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
在这种体制下,当楚王有利益和贵族一同分享时,贵族们都争先恐后听从号令,当楚王遇到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时,各大贵族都会隐藏自己的实力,绝对不出头。所以,分封制到了最后,成了“僵化”的代名词。


关于屈景昭三族的关系,可以参考晋国时韩赵魏三家。当时,晋国有六卿,晋文公再强大,晋国的兵马也是由六卿来控制。原本,六卿的背后有十几个贵族,后来这些贵族们相互兼并,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三个,再后来,韩赵魏干脆宣布独立,这就有了“三家分晋”。

相比晋国,楚王是幸运的,因为屈景昭三族在楚国虽然树大根深,但他们并没有“三家分楚”,他们表面上还是听从楚王的号令,但私底下都有自己的算计。


举两个例子,第一,公元前256年,秦昭襄王攻下

西周公国

的36座城邑,将周赧王(周天子)和九鼎掳回咸阳。此时,周天子和西周公国已经灭亡,只剩下一个

东周公国

苟延残喘,延续周朝宗庙。

东周君

想要找秦国报仇,于是拉拢六国合纵抗秦。六国中,赵国经长平之战后自顾不暇,还剩齐国和楚国勉强有实力和秦国一战。但齐国受秦国“远交近攻”策略的影响,不愿意合纵,于是东周君派使者来到楚国,希望楚考烈王能够带兵伐秦。

楚考烈王是楚怀王的亲孙子,和秦国有世仇,他内心肯定是想伐秦的,但他手里的兵马毕竟不多,于是他派春申君黄歇去征求屈景昭三家的意见,结果,屈景昭三家都不愿意出兵去填秦国的“虎口”,楚考烈王无奈,只能拒绝东周君。

后人说楚考烈王是个怂人,其实,手里没有枪杆子,他不怂也没办法。


此时的楚考烈王,和已经去世的周赧王处境其实非常相似

,周赧王是天下共主,却没有诸侯愿意救驾,楚考烈王是楚国之君,却没有楚国贵族愿意帮他出力。

第二个例子,就是吴起变法。众所周知,秦楚争霸数年,秦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强大起来,全赖商鞅变法。而商鞅变法虽然富国强兵,但打压了秦国宗室集团。而在秦国变法之前,楚国也曾尝试过变法,公元前386年,雄心勃勃的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,楚国国力逐渐强盛,吴起变法中有一条是:

均楚国之爵,而平其禄,损其有余,而继其不足。

(出自《说苑·

指武

意思是说,楚国的贵族及其后代,应该公平分配爵位,三代之后,将收回贵族的爵位。对于立有军功的人员,应该单独赐予爵位,以提高将士们为国效力的积极性。


吴起的一系列政策,大大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,楚悼王在位时,变法勉强进行,公元前381年,楚悼王去世,贵族们发动叛乱,包围王宫,新楚王迫于压力,只得讨好贵族,废除变法。

楚国贵族虽然阻止了吴起变法,同时,也让楚国失去了变强的机会,这里面,就有屈景昭三族的“功劳”。

四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

公元前225年,秦国灭掉了韩国和赵国,举兵伐楚,楚将项燕一举打败了秦将李信和蒙恬,秦王嬴政大怒,派王翦带领60万大军伐楚,项燕率领20万楚军在楚国边境拒敌,双方对峙一年多,王翦虽然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但在项燕面前却没占到便宜。


当时,秦国国力强大,虽然兵力多、路程远,但粮草供给源源不断。楚国国力不及秦国,好在兵力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,且大军都在本国境内,但最后楚国却先断粮。项燕无奈,只求速战速决,最终被王翦钻了空子。
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

楚既不得战,乃引而东。王翦追之,令壮士击,大破楚师,至蕲南,杀其将军项燕,楚师遂败走。

当时,项燕一心求战,王翦坚守不出,项燕军中无粮,无奈之下,只能东撤收缩防线,这时王翦突然进攻,憋了一年的秦国将士,像虎狼一样嗷嗷直叫,饿肚子的楚军不是秦军的对手,最终项燕被杀。


项燕是楚国名将,他岂不知道关键时刻不能撤军?后世史学家分析,项燕之所以能够和王翦对峙一年不分胜负,是因为楚王和屈景昭三族在背后鼎力支持,他们以为项燕既然能打败李信和蒙恬,必然也能打败王翦。但屈景昭三族在支持项燕一年之后,发现项燕还不能退敌,所以失去了信心。

当然,这时,屈景昭三家也没有闲着,他们为了争夺楚国令尹之位,大打出手,全然不顾项燕在前线的艰难。

屈景昭三族为了家族的利益,可谓机关算尽。尽管楚王一再催促让他们提供粮草,但他们以各种理由拖延,最终导致项燕兵败,同时,也导致楚国覆灭。

王翦身为名将,之所以要和项燕打持久战,就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楚国的国情。

项燕之败,归根结底还是楚王被贵族架空,楚国之亡,归根结底不是楚王太怂,而是屈景昭三族树大根深。


《汉书?高帝纪》记载:

“九年十一月,徙齐、楚大族屈氏、景氏、昭氏、怀氏、田氏五姓关中,与利田宅。”

刘邦建立汉朝后,楚国的屈景昭三族被刘邦迁到关中。

覆巢之下焉有完卵,失去母国的贵族,再也不是贵族。

五、笔者有话说

楚国乃“七雄”中面积最大的诸侯国,楚王称自己“

王之地五千里,带甲百万

”,然而,在秦国的虎狼之师面前,楚国却羸弱不堪。

笔者认为,楚国之败,原因有三:

第一,体制僵化,

一次次失去变革的机会。

第二,人心不齐,

屈景昭各怀鬼胎,为小家而弃大国。

第三,贵族当道,

楚王被彻底架空,不能施行王权。

秦朝灭亡,项燕之子项梁拥护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,楚国贵族喊出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的时候,虽然有气势,但遗憾的是,不管是陈胜,还是项羽,这些“楚系”的人马仍然热衷于分裂。最终取代秦国的刘邦虽然勉强算是楚人,但刘邦不是“三户”之人,更不是楚国贵族。


苏洵在《六国论》中说:

“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”

若楚国各大贵族能够“并力向西”,楚国的命运或许不同吧。

笔者认为,战国末年的教训,在两千多年后仍然适用。

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,只有各民族同心协力,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;只有各民族“并力向西”,我们的民族,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85

主题

1665

帖子

7120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7120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9-7 16:39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楚国:先秦时代的真正的战斗民族,熬死周朝撑死秦朝
文/秋之白华
一、楚国八百年
因为战国的结局,是秦始皇灭掉了楚国在内的六国,统一了中国,并且楚国也出现了楚怀王这样被秦人算计半死的君主,因此很多人对楚国的印象不大好。
事实上,在先秦时代,楚国从始至终,都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,都是让对手头疼的国家,而秦楚争霸,楚国落入下风那些年,只不过是楚国最不景气的那段日子。
和楚国八百多年的岁月比起来,那几十年不景气的历史,比例很小,不值一提。
而最终,秦楚争霸的结局,秦只是表面取得了胜利,秦吞并楚国,不过十几年事件,大秦帝国就化作飞灰了。
而楚人刘邦建立的汉朝,前后延续数百年,汉朝的影响,也持续到现在。
所以说,秦国赢了楚国,但楚人赢了秦人。
二、楚国的光辉
1、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楚人
楚文化是不同于周文化的。
在西周那会儿,长江流域的开发程度,远远不及黄河流域。
周朝,是黄河流域的霸主,而楚国,则称雄长江流域,不过,楚国的实力当然不敌周朝。
因此早在西周那会儿,楚国君主曾经派人向周天子进贡,并请求册封、赐爵。
平心而论,当时的周朝文明程度和楚国比起来,楚国绝对是蛮荒之国,楚国各方面都不敌周朝。
因此,楚国君主当然不被周天子待见,不过看在楚国好歹也是大国的份上,周天子册封楚国君主为子爵。
甚至有一次,周天子举办诸侯大会,楚国君主风尘仆仆从楚国来到镐京,结果周天子这样捉弄人家:楚子的祖先是祝融,那祝融是管理火的官儿,这么的,让楚子去负责烧火做饭给大家吃。
周天子就是这样羞辱楚人。
而当楚国实力强大的时候,对周天子也是不待见的。
比如楚武王就曾经表示:我们楚国是蛮夷国家,不受周天子约束,所以,我也叫王了。
意思就是,我是野人我怕谁。
周天子是王,楚王也是王,这不是要和周朝争个高下么?
2、周昭王之死
到了西周昭王天子在位期间,周朝国力衰弱,已经远非武王、成王、康王那时候那么强大了。
而周昭王则想振作一番,而此时楚国膨胀,不断扩张势力,如果不阻挠,只怕迟早会把势力渗透到中原。
于是,周昭王对楚国发动连年战争,这战争给周朝造成极大的消耗。
并且,周昭王也在征伐楚国的战争中,落入汉水中喂了鱼。
作为天子,最终尸骨无存,这也是一种悲哀了。
不过,和天子打仗,能让天子殒命疆场,楚国这成就,不亚于后世南宋让蒙古皇帝蒙哥殒命钓鱼城。
3、进犯中原
到了春秋时代,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,而此时楚国继续觊觎中原的沃土。
只是楚国时运不济,楚国北上争霸,先是有齐桓公称霸,表示尊王攘夷,齐国强大的实力,让楚国一时半会儿不敢造次。
而齐桓公死后,齐国国力刚刚开始衰落没多久,晋国晋文公开始称霸,并且,和楚国爆发冲突。
晋国和楚国的这一冲突,拉开了晋楚百年战争的序幕:起初是晋国占据优势,但到了后期,楚国楚庄王在位期间,楚国打败晋国,而中原各国,几乎找不到可以对抗楚国的诸侯。
这时候的楚庄王,萌生了一个想法:那就是取代周天子,做中原诸侯的天子——楚天子。
当时,天子的象征是九鼎,于是楚庄王派人问周天子:你这九鼎多少斤两?
成语问鼎,就是这么来的。
不过,周朝臣子表示:虽然楚国武力一时天下无敌,但是周天子的人心、威望还在,楚国强行推翻周天子是可以的,但是之后带来的后果:比如诸侯们利用这个作为口实,共同讨伐楚国,以及天下知识分子对楚国的敌视,这些都需要楚国承担。
楚庄王想了想,楚国尚不具备在中原建立新的、由楚国主导的秩序,于是只好打消推翻周朝的念头。
4、南征百越
在楚国北上和中原列国争霸的这数百年里,楚国还开始南下,征服百越各部。
对于楚国人这种敢于探索、征服当时楚人眼里的未知世界的精神,我是佩服的。
楚国用几百年时间,将楚国的南部边界,推到了五岭——甚至楚国还一度越过五岭,同岭南的百越部族进行征战,直到秦始皇大军灭亡楚国。
5、埋葬秦帝国
战国末期,秦国吞并了楚国。
早在秦吞并楚国之前,就有人说: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
其实这也一定程度上反衬出楚人的韧性——楚人的反抗、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,也许不是最强的,但绝对是最长久的。
更何况,楚国地广人杂,秦国作为相对楚国的小国,靠武力和苛刻的秦法来统治楚地,出现乱子,是迟早的事情。
最终,吞并楚国的秦国,被楚国噎死了。
楚人在秦帝国的尸体上,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:汉帝国。
三、结语
楚国八百年,从西周时代,就和周朝打仗,到了秦灭,楚人的对手,换了太多太多。
而楚人的对手,一个个都被历史消灭、淘汰了。
而唯独楚国和楚人,始终没变。
楚国,当之无愧的战斗民族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Cnsccm ( 鄂ICP备2022002354号-1

GMT+8, 2023-3-26 04:36 , Processed in 0.145800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© 2001-2022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