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战“共产风”
我在《在大跃进的岁月里》中的《“共产风”的刮起和纠正》一文中对光化县“共产风”的刮起和纠正进行了回顾,但到了1960年,“共产风”仍被列为“共产风、命令风、浮夸风、特殊化风、瞎指挥风”的“五风”之首。
“共产风”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,还引起了农民群众的极大反感和不满。一些群众说:“见钱就要,见物就调,见屋就拆,见粮就挑”。有的社员说:“不怪社员没干劲,只怪你我都不分。”这样的政策路线,破坏了生产力,扭曲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看法。“共产风”的危害性,引起了各级党委的重视。
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在1960年下半年一次会议上说:“减产一是天灾,一是人祸,现在看来人祸大于天灾。省委反对刮‘共产风’,但有些地方又助长了刮‘共产风’,对农业增产估计太高,有平均主义思想,照顾差别不够。因此,一定要把‘共产风’反掉。”初秋,省委领导带工作队在沔阳县通海口公社进行纠正“共产风”、政策兑现的试点。9月中旬,省委在通海口召开了纠正“共产风”的现场会,指出:由于刮“共产风”,群众普遍认为现在是公私不分了。要求“上边压,下边发动群众揭发,两头挤,解决好‘共产风’”。
1960年9月18日至9月21日,县委召开了全县大队和小队长会议,到会3000多人,部署解决“共产风”问题,要求生活安排和政策兑现扭在一起,两手抓,同时抓。全县大张旗鼓地纠正“共产风”开始了。
打响漳河第一炮
1960年9月23日,县委第一书记梅白指定我到漳河水库调查处理“共产风”的问题时说了很多意见,如“你要敢字当头,敢于和饶民太作斗争!”、“漳河是个大恶霸!”等。
接受这个任务时,我到荆门工作才20多天,对这里的情况还不是很熟悉。我想,处理“共产风”是党中央的指示,各级领导干部都会坚决执行。梅白同志说的饶民太,是地委常委、副专员、漳河水库工程建设总指挥。对县里工作来说,他是上级领导,一定会支持。对于梅白同志交代的话,虽然幽默,只能理解为:胆子要大,态度要坚决。
到漳河水库纠正“共产风”,的确情况特殊,对我来说还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。漳河水库是湖北省计划和建设的大型项目,除省投资外,荆州举全区之力进行兴建,水库有效库容12.29亿立方米,可灌溉荆门全县和江陵、钟祥、当阳一部分农田,是为民造福的大型工程。但在前期建设过程中,正遇上大跃进、公社化、“共产风”顶盛时期,自然,漳河水库建设工地也毫无例外地刮起了“共产风”。
当天下午,我赶到漳河后,第一件事是向饶民太同志回报县委关于处理漳河“共产风”的建议,并请他领导这项工作。饶民太同志是一位为人正派、作风扎实、清正廉洁、待人随和的领导干部,他说:“漳河的‘共产风’是存在的,这,我们要落实中央政策,抓好兑现。你先去了解情况,摸摸底,看有哪些方面的问题,要同社、队干部、群众商量,有个初步意见后我们再议定吧!我从指挥部派两位同志协助你。”
24日,梅白陪同地委第一书记王玉珍来漳河检查工作,王玉珍同志指出:“要坚决纠正‘共产风’,多听听群众的意见,该退赔的一定退赔,把党的政策端正过来,密切党群关系。”
我和漳河公社(现漳河新区漳河镇)、漳河工程指挥部的同志一起召开了小队长会和群众座谈会。经了解,漳河水库“共产风”刮得实在厉害,建设中,随意拆房、占房,随意砍树、占田,随意占用生产工具。群众稍有拦阻,工作人员就说“我们是漳河指挥部的”、“工程建设需要”等等,群众意见纷纷,许多人都无心生产了。我意识到问题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。
25日,我把漳河刮“共产风”的主要情况写成了书面材料,向县委和饶民太同志报告,经他们同意成立了漳河水库指挥部政策兑现办公室,专门处理“共产风”,并把公社、生产队干部、社员代表、漳河水库建设指挥部干部组合在一起,成立了几个清理兑现小组,逐队、逐户进行分门别类清理、登记、造册,如拆占的房子分:草房、土瓦房、砖瓦房等;占用的土地分:水田一等、二等、三等,旱地;砍伐的树木按树干直径大小分成五个等次。
26日,我在观峰大队(现漳河新区漳河镇新建村)开会座谈时,群众激动地说:“党有这样的好政策,我们生产的劲头就来了。”
27日,我同政策兑现办公室的同志一起研究拟出了处理“共产风”的政策兑现办法,包括退赔标准。当晚,我向饶民太同志作了汇报,他都赞同,并说:“你同社队干部群众商定的兑现标准,定的合理,就按这个办法办吧!抓紧给群众兑现。”很快,漳河水库涉及到的社队掀起了一个“彻底清算、坚决退赔”的政策兑现高潮。
30日,我们在漳河水库观音寺大坝工地召开现场兑现大会。在大会现场,发现了一张写在门板上称赞“政策兑现好”的无名大字报:“把房还给了我。根连树,树连根,我心与党一条心,海枯石烂心不变,千年万代不离分。搞生产,下决心,立下功劳报党恩。”可见,群众对纠正“共产风”的坚决拥护和迫切心情。
至此,处理漳河“共产风”、政策兑现的任务基本完成。当晚,我向饶太民同志汇报后,夜已经很深了,离开漳河回到荆门城时已是凌晨3时。
漳河水库纠正“共产风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公社,群众得知被“共产风”刮走的钱、物都要按政策退赔,个个喜上眉梢。
会战子陵公社
1960年10月10日,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延春带领省委工作检查团来到荆门,帮助开展反“共产风”、政策兑现工作。傍晚,王延春同志向县直领导干部和省委检查团的干部做报告,他说: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解决“共产风”,这个问题比较严重,带有普遍性,群众说我们“搞一次运动,刮一次共产风”、“政策兑现是光放碗不放筷子”、“贯彻政策是黄瓜打锣,打一下丢一截”,这次要坚决搞到底,兑现不能唱《拾玉镯》;二是解决生产上的瞎指挥,像“门板倒”、“鸡娃顶不住”、“硬贯彻”、“一刀切”、“一夜化”的形象比喻,是群众对我们的深刻批评。
11日上午,梅白同志向省委检查团报告,确定省委检查团的同志和县领导干部全部到子陵公社(现东宝区子陵镇)“大战共产风”,王延春同志亲自督战,县委领导都分头到各个管理区抓点。下午,省、县工作队分头向子陵公社各管理区、生产队出发。我和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光远到牌楼管理区新生大队(现东宝区牌楼镇新生村)驻队。
14日上午,王延春等领导同志指示工作队:“大搞群众运动,采取领导压,群众挤,用‘三堂会审’的办法,搞好政策兑现。”
15日早饭后,我和赵光远同志组织牌楼管理区召开政策兑现会议,县、社、管理区、生产队和社直各单位负责人参加。
我在会上说:“反对‘共产风’,纠正‘一平二调’,主要是实行经济退赔,只有坚决退赔,才能取信于民,对于退赔,要严格按照省委十六条政策,坚决兑现,谁平调的谁退赔,从哪里平调的退给哪里,以前退得不彻底的,重算再退。要通过‘三堂会审’的办法,发动群众,彻底清算。”这次会议,人很多,都踊跃发表意见,反映了很多问题,也解决了很多问题,大家认识到,这种会审形式是查清问题的好方法,是行之有效的。
此后,我分别到了牌楼管理区的新生六小队、四小队、七小队与群众座谈,讨论政策兑现的具体问题。
21日早饭后,我从牌楼管理区七小队赶到黄集管理区(现位于东宝区牌楼镇泗水桥村)参加大队支部书记会议,布置第二天社员政策兑现大会。
22日,黄集管理区兑现大会开得很成功,参加会议的人员很多,会上,代表们对政策兑现提出了很多意见。对已经查清的被刮走得钱物,当场现款兑现,社员们说:“党的政策真的要实现了!”第二天一早,我赶回子陵公社开碰头会,晚上十点又返回新生大队参加政策兑现会。
到10月底,会战子陵工作结束,为全县政策兑现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有益经验。
全县全面纠正“共产风” 紧接着在全县各公社展开了政策兑现工作。我负责联系抓沈集、曾集、烟垢三个公社。由于有经验可借鉴,相比之下,这三个公社的政策兑现工作就好做得多了。 11月1日上午,我和省工作检查团、县工作队到沈集公社麻城管理区(现掇刀区麻城镇),参加沈集公社召开的福利会,这个会同时解决政策兑现和转作风问题,会议开到第二天中午结束。我在会上讲了三个问题:一是彻底转变干部作风,反掉特殊化,不搞瞎指挥;二是纠正“共产风”要彻底兑现,县委要求各机关单位,带头作表率,要改变只算帐不兑现,只折价不退实物,只打欠条不退款的现象;三是千方百计抓好生活。 3日,在沈集新民九小队参加劳动,与社员一起挖了一天红薯,手上冒起了几个大水泡。社员们对我说,队里杀了一头猪,群众手里攥了三年的肉票都兑现了,他们高兴得要跳起来!看得出来,大家心情很舒畅。 5日晚,在沈集公社召开大队支部书记和社员代表会,我和省检查团都参加了会议。代表们给五中(现已撤销多年)和个别干部提了很多意见,有的说:“政策兑现,钱不钱是个小事,只要干部作风转变了,我们的生产干劲也来了。” 9日,我专门到五中了解情况,这个学校办学有成绩,但在办学中刮了一些共产风,以勤俭办学为名,砍社员的树木、竹子,偷牛、偷工具、偷肥料,校群关系很紧张,师生关系也不正常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研究决定要进一步发动学生鸣放,开展整风运动。 16日,我和省检查团的同志开了一天会,总结沈集公社政策兑现工作,其经验教训有:(一)进队以后,大张旗鼓宣传政策,造成声势,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,解决一两个问题,表明了政策兑现的决心。(二)充分依靠贫农兑现小组和兑现委员会开展工作。(三)经济兑现和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。(四)划清三个界限,①公私界限;②允许有贫富差别;③坚持执行“依靠贫农,团结中农,打击有破坏行为的地富分子”的阶级路线。 18日,沈集公社政策兑现工作结束,上午,我和在沈集的省、县工作队同志步行30里,转移到曾集公社,由于路泥泞难行,到曾集时大家已疲惫不堪。 曾集公社的政策兑现,绝大多数管理区都很顺利,只有许岗管理区因审查不严,而按百分比向下套,走了弯路。 30日,我专程到了许岗管理区,督促他们按政策落实。后来,这个管理区在工作队的帮助下,也较好地完成了政策兑现工作。 在此次反“共产风”、政策兑现运动中,不折不扣地向群众退赔了实物和现款,是我们党勇于改正自身错误的一个体现。在严重灾害时期,反对“共产风”,纠正一平二调三收款的错误,对凝聚民心、密切党群关系,干群共度灾荒,扭转全县困难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。
|